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找学校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解难分。不同的表达方式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
好文章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怎么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有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苏珊.朗格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艺术问题》)无视这种“特殊的方式”,就等于拒绝诗人的全部创造。此其一。
其二,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就“说什么”这一点看毫无二致,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的表达方式中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所谓“文不逮意”之“意”也包括了情,情、意往往密不可分。
其三,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透露出它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同一对象如果采用别的表达方式那言外之意也就随之消失了。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中有一句 “吾戴吾头来矣!”《新唐书》转录时删去后一“吾”字,林纾以为删得无理,虽然表达的内容一样。因为被删的那一“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则哂全军之不武,一则示一身之有胆。”如果只知其“说什么”,不问其“怎么说”,可就辜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一片苦心,当然也不可能学得如何遣词造句的本领。
当然,语言表达的问题不止是这些。
语言大师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个小学教员谈话,一个说:'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我觉得 '面如菜色'就不够通俗。不如说成'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更通俗些。只有观众听懂了,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假如把这话再改一下,改成'看看孩子们的脸!'这样观众不仅听得懂,还会引导他们去想,就更有力量。”写戏中人物的台词如此,一般说话作文也不例外。(摘自王尚文《“说什么”与“怎么说”》,有删改)
1.下列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可以反映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
B.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他独特的感情色彩。
C.可以表达言外之意且难以用别的方式替代。
D.能够独立于内容之外而产生独特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同一表达对象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内涵、意蕴也就可能产生变化。
B.诗人创造一首诗所运用的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全部创造的一部分。
C.哪怕只是几个标点符号的变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就完全发生变化。
D.阅读要思考文章“怎么说”,才能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并学得这方面的本领。
3.文章引用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的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语言表达要顾及观众和读者,才能感动和启发他们。(意对即可)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