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找学校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东坡突围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
东坡突围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东坡突围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摘自余秋雨《东坡突围》,有删改)
1.从全文角度,分条概括“还是很凄苦的”的具体表现。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学习过的苏轼的诗词文,简析“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真正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苏轼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情感,请从语言或者艺术技巧角度,谈谈语言或艺术技巧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生活凄苦
(2)亲情、友情丧失
(3)理想破灭
(4)精神的孤独。
2.可以结合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简析。“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处于生活与精神双重凄苦的黄州,完成精神上的挣脱与超脱,寻找与自己的灵魂相契合的对象,倾吐心中的心曲。如《赤壁怀古》中借周瑜的形象,跨越时空,与古人神交,一吐心中的怨怼与理想;《赤壁赋》中借自己与虚拟的“客”的对话,实现自己心灵的超脱,倾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飘逸之情。“异乎寻常”表现为苏轼借助诗赋传情达意,带给人们另一个“新我”,激发起人们心中对苏轼人生际遇的同情,对苏轼旷达精神的赞叹。(意对即可)
3.(1)“奇迹”指的是苏轼经过寂寞和凄苦的磨砺,带给人们文学艺术创造上的惊喜,为后人创作出千古流传的著名的“三赤”(《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意对即可)
(2)“真正的自己”是一个历经磨砺和反省,精神归于清纯和空灵、淡泊和静定,生活归于自然和原始,艺术才华获得升华的“新我”。(意对即可)
4.答案示例: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具有典雅蕴藉的特点,在语言独特的张力中,寄托了作者对苏轼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也对苏轼的遭遇表示同情。开篇“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语含深意,意蕴丰厚,把苏轼后期诗文成就及其精神境界概括得简练准确,褒扬之情毕现。而富有古典韵味的“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处……”仿佛把读者带到当年的黄州,同情之意溢于言表。
艺术技巧:人称的转换表现了作者对苏轼不可遏抑的深挚情感。文章主体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议、抒结合,为读者营造特定的情境,表达自己的认识。叙事富有客观性,议论具有独到性,抒情富有深挚性。特别是不时穿插第二人称,如“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连续使用“你”,使感情流露真挚,又似与苏轼对语,其情其境,宛然而出。(还可从比喻、铺排手法运用角度进行赏析)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