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找学校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了一个“家有神童”的节目。在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别看他们不过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或者识字,或者计算,或者念外语……的确不愧“神童”的称号。他们的父母也满心欢喜地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介绍孩子的情况。我看了也是满心欢喜。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成就,一个八十老翁当然是无法亲见了,但是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
我在看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很自然地又想起王安石的那一篇有名的《伤仲永》了。他文章的标题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而用了个“伤”字,表达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他的写作倾向。
方仲永大约比王安石小一岁,江西金溪县农家子弟,五岁就开始作诗,于是人们就以神童看待他了,还时不时让他来一点现场表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家有神童,当然是一笔资源:“以钱币乞之。”他这个农民家庭似乎也有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趋势,偶尔也成了士人的宾客。他父亲很高兴,很满足于他这宝贝儿子给他带来的眼前的快乐和收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说到这里,已经使人觉得有点悲哀:这岂不是和展览珍稀动物来收一点门票有点相似么?
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安石在舅父家里遇到他了。这个五六岁时就能够作诗的著名神童,这时当然也还能作诗,不过,“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又过了七年,这时,都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王安石再向舅父打听他,得到的回答则是:“泯然众人矣。”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芸芸众生之中的普通一人!
从方仲永的事例,王安石感到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哪怕是神童,也必须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不过,王安石说的“受教育”,却不一定是按照现行的学制按部就班地念下去的意思。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水平的学童设计的,让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去迁就智商一般的同学的那种进度,可能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这里就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若干年前曾有媒体报道:科技大学办有少年班,大约也就是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算来当年入学的少年,现在也应该是三十岁以上的人了,其中想必也有人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吧。只是似乎未见后续报道,不知其详了。就我知道的,像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事业有成的神童,可是他有从正规学校退学的经历。恐怕可以说,他的退学,对于事业的成就不但是无害,反而是有益的。
家有神童,可喜可贺。这不只是一家的喜庆,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笔资源。重要的是,一定不能让他由神童逐渐蜕变为一般人,而要好好教育他,找出一个最适合他成长、发展的方法去教育他。(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方仲永终成“普通一人”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以神童看待他,使其飘飘然。
B.家人将其当“珍稀动物”展览使其心灵受到伤害。
C.“父利其然”而又未能接受后天的教育。
D.“环谒于邑人”,沉迷于眼前的收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能识字、会计算、能念外语的小孩,的确可以称得上“神童”。
B.王安石的文章用“伤仲永”而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作标题,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同情。
C.方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D.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哪怕是神童,也必须接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才不会蜕变为一般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因材施教”会让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极强的神童成年之后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B.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的学童设计的,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不适应这种学制。
C.当年进入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已毕业,有的可能已经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
D.比尔.盖茨是事业有成的神童,从正规学校退学,对他成就事业是有益的。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使神童蜕变为普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A
4.要使神童不蜕变为普通人,关键是要加强后天教育。在后天教育时,要因材施教,找出一个最适合神童成长、发展的方法进行教育。(意对即可)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